记者:关于爱情和婚姻,一直以来有两种说法。第一种说法是:鞋子舒不舒服,只有脚知道。因此,爱情和婚姻是属于私人领域范畴的东西。而第二种说法则是,爱情是婚姻的基础,婚姻是家庭的基础,家庭又是社会的基础,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,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。刘教授,您是怎么样看待这两种说法的呢?
刘巧红:我个人觉得,对婚姻最好的比喻,应该是婚姻像一辆汽车。我们要快乐幸福地走完自己的一生,在人生的某一个时期,必须要搭上一辆婚姻的快车,在这婚姻的快车上,大家互帮互助、相亲相爱,欣赏沿途优美的风景,顺利地抵达人生的彼岸。但要幸福快乐地走完这人生之旅,有两个办法能够选择:一是选一辆对自己最合适的好车,第二是提升个人开车的技术。如果你的开车技术不高,这辆车时不时要东碰西撞,出点小事故,就算你换了再好的车,照样还是要出车祸。因此,不要老是想着去换车,而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提升开车的技术,只有技术非常精湛了,才能在人生路上一路平安。也就是说,对待爱情和婚姻,我们第一步要学的,就是它的经营之道。
记者:我这里有一组数字:1980年到2010年,中国的离婚率翻了5倍,1980年的离婚数是34.1万对,而在2010年有196.1万对夫妻办理了离婚登记手续。似乎对于一些夫妻来说,结婚和离婚都是一件比较随意的事情,以前那种“珍而重之”、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的美好现在越来越少见。您认为,导致离婚率攀升的原因都有哪些呢?
刘巧红:首先是维系婚姻的纽带发生了变化。这样的纽带有四条。第一条纽带是经济。80年之前,人们挣钱少,养家糊口,相依为命,同甘共苦,谁也离不开谁。在当时如果丈夫今天吵了架,根本不用去找他,就算是饿着肚皮、硬着头皮他也要回来,因为他口袋里就几毛钱,不回家能干嘛,所以说婚姻非常安全。经济合作社使夫妻两个人必须生活在一起。
第二就是血缘纽带。五六十年代,我们经历了一个生育的高峰期,当时大多数的夫妻生养好多的孩子,5个、6个,甚至10个都有。我们的父母,当时包办婚姻,你说浪漫、自由都没有,但是他们生了6个孩子一辈子就这样过来了,小时候也听他们吵吵闹闹,但是也没有听说过他们离婚,离婚一个人分3个孩子,怎么生活呢?所以,血缘纽带牢牢地捆绑着夫妻。
第三条是无形的纽带,即观念上的纽带。那时说,好人不离婚,离婚没好人。观念是从一而终,终身大事。结婚是一生的大事。一辈子就一次,所以当时从来就没想过结了再说,不行到时再跳槽、换届、优化组合等这样的想法。所以,观念作为一条无形的纽带也从外部约束了婚姻。
第四条纽带就是中国特殊的国情。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,政治手段、行政手段插手家庭生活,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,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。如果感情不合要离婚,党委要找你谈话,组织上要找你问原因。在50年代、60年代、70年代这30年里,无论你是自由结婚的也好,组织分配的也好,自愿选择的也好,反正结了婚就组成了经济合作社、生育共同体,还有无形的社会观念和政治运动。在那个年代,婚姻平安无事,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容易做到的。
而反观今天,赖以维系丈夫妻子的关系的不在外部的纽带而转向了内部情感,情感包括心理、包括文化,包括性,包括价值观等等这些内在的纽带来调节维持。看似更自由了,却也慢慢变得不慎重了,种种问题造成了今时今日离婚率的攀升。
记者:假如给世界上最值得人们全身心投入的事件排个名次,婚姻肯定是位列前三。都说,事业的辉煌是一阵子,而婚姻的幸福则是一辈子。婚姻可以是爱情的天堂,也可以是爱情的坟墓,那么,我们要怎么样才可以经营好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呢?
刘巧红: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爱情银行。这个银行既可以是男人做董事长,也可以是女人做董事长,是蒸蒸日上还是濒临破产,要看两个人如何经营。只要两个人悉心呵护,这个银行的资产就会逐年增长,反之,就会慢慢的枯竭。
婚姻本来就是一种有缺陷的生活,完美无缺的婚姻只存在于恋爱时的遐想里。只有小两口共同去修缮,才能逐渐趋于完美,而这首先就要学会甘于平淡。许多步入中年的人,一时被爱情冲昏头脑,就以为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。爱情过后,所有的婚姻都如退了潮的大海,剩的就是各自的性格与品质。所以绝对不能轻易走出走进婚姻,毕竟,前面有一个人与你共同经历了那么长的岁月。离婚,也许并不一定意味着重生,更不意味着离理想更近一步。
看似很坚强的男人希望回家的时候,扑面而来的是关心,是笑容;肯定他的能力,赞赏他的付出,认可他的勤奋,留心他的不适。而对于女人来说,只有自尊、自信、自强、自立,才能掌握现代婚姻幸福的基本筹码;具有独立性的女性,自信而充满朝气,大气而智慧,这样的女人,她的爱人会不迷恋吗?感情是谁也说不清楚的最大的变量,女人惟有以自身成就与价值赢得男人的欣赏与珍惜,才能促进婚姻的稳定;自强不息的妻子即使在遭受婚变时,仍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,因为她的生命里有多个支柱,而不单单是依靠一个男人,这样的女人才有资本坦然面对婚姻。所以,自尊、自信、自强、自立决不是一句宣传口号,而是需要落实在每个女人身上。